壤金网-新型科创共同体、科技创新策源地孵化生态圈 封面 集中供冷靠谱吗,能否走进寻常百姓家?

集中供冷靠谱吗,能否走进寻常百姓家?

近期,多地高温持续,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集中供暖大家都听说过,集中供冷是什么?它和北方集中供暖一样方便吗?

集中供冷是如何实现的?

入伏后,广州高温预警持续,正值暑期客流高峰的广州图书馆,每天要接待几万名读者。为了保持凉爽,这里的一百多个出风口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持续运转,而这样大量持续地供冷,并不是由一台台空调,而是由冷冻水管来完成。

广州图书馆资产与物业管理部部门主任黄臻雄介绍:“从冷站过来的两条供给的冷水管,进来的温度恒定在2℃左右,出水的温度大概在7℃,整体温差在4℃以上。我们买冷水,费用比自建冷源要低很多,同时会节省大量用电。”

一进一出两条水管,配合水泵就可以完成供冷,这些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冷水,来自距离图书馆不到一公里的冷站。

集中供冷靠谱吗,能否走进寻常百姓家?

广东广州某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林表示:“这个就是系统里的蓄冰池,在夜间低谷电价的时候,蓄出来一定量的冰。白天像现在用冷的时间,高温水进来以后,把冰融掉,水温降下去,再通过二次泵送到用户侧,去冷却用户的空调系统。”

滕林说,每年夏季,夜间0点到次日8点的低谷电价是0.19元/千瓦时,白天的尖峰电价是1.63元/千瓦时。他们利用8倍的电价差,在夜间用便宜的电尽可能多蓄冰,输送给周边地铁、剧院、写字楼等200万平方米的建筑。目前,包括济南、三亚、深圳在内,全国多地都在探索集中供冷模式。

集中供冷的优势是什么? 

记者采访发现,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高效节能、错峰降容、有效避免重复投资等特点,比较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

集中供冷靠谱吗,能否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B能源站。(受访单位供图)

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建平说,按照传统供冷方式,商业和办公建筑普遍采取自建中央空调供冷,每栋建筑都需要设置大面积的制冷机房,并在顶楼建设一组冷却塔。前海推行的“区域集中供冷”,将半径不超过1.5公里范围内建筑物的制冷机房和冷却塔集中附建在一个公共空间的地下和楼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集中供冷采用的高效节能机组效率更高,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济南能源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张学谦说,根据测算,区域供冷系统比各建筑单独设置中央空调节能约12.2%,一次能源利用率更高,碳排放更低。预计济南CBD集中供冷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减少大约1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北方城市,集中供冷与集中供暖使用同一套管网系统,节省了重复建设成本和空间资源。曾任太原市集中供冷项目负责人的赵临东说,集中供冷启动后,供热系统的管网在夏季也能发挥作用,提高了管网系统的利用率。

集中供冷为啥以前没人做? 

既然集中供冷模式这么好,为什么以前没有人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解释,北方的冬天,尤其是东北西北等极寒地区,强烈的低温足以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但夏季每个人对温度的需求却有不同,并且还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效益问题。

林伯强表示,“冷的时候大家比较整齐,都必须把温度控制在某一个点上,要不然就冻死人了,但是热不一定。即使热度平均,不同人家的选择也是不平均的,有的人甚至连空调都不用,热一热就算了。英国气温40℃时,只有5%的人有空调,剩下的都没有。中国主要的碳排放七成在工业,居民只有百分之十几,相比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冬天供暖要比夏天供冷要长,一套基础设施供暖能用好几个月,但供冷只用几天,北方我觉得只用两个月,不可能不计成本。”

集中供冷如何推广应用? 

“这种模式并非适合所有用能场景,其推广应用也应进行科学的方案论证和系统设计。”曾参与前期集中供冷方案论证的同圆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李刚认为,选用哪种供冷供暖模式,首先应进行合理的区域能源规划,从需求侧科学分析项目的用能特点和系统适用性,通过负荷模拟、数字孪生等手段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计算;其次,应尽可能提高设备能效,降低不必要的输配损耗,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最后,还应统筹系统设备采购安装与负荷需求,逐步提高协调适配,避免过早大量资金投入。“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细设计、统筹协调、智慧运维,才能充分发挥区域集中供冷供暖的优势,实现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安全经济的目标。”李刚说。

集中供冷靠谱吗,能否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济南市CBD南部能源中心,集中运行的制冷站替代了原来各公共建筑自建的分散制冷系统,实现集约用地、高效节能。(受访单位供图)

集中供冷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 

太原市热力集团总调度室主任石光辉说,居民用户的用冷需求个性化较强,集中供冷一般不好满足。同时,用户数量、入住率、使用时间等都是影响集中供冷进入居民区的重要因素。对于已建成建筑,由于二次改建的费用高,成本因素也会“劝退”大部分用户。傅建平认为,如果能找到更低成本的集中供冷方式,未来住宅也可纳入集中供冷范围。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谈道,在住宅中实现集中供冷,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但集中供冷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人们的认知度。现阶段,我国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刚性需求,夏季供冷则属“享受型”的软性消费,对于很多用户而言,供冷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非保障性因素。吴小龙的团队曾在南方做过一个大范围调研,关于是否要实行集中供冷。调查初期,参与调研人员几乎踊跃支持,但到了真正付费时,却发现愿意买单的人数远远低于预期。

(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壤金网-新型科创共同体、科技创新策源地孵化生态圈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angjin.com/2608.html

作者: 壤金网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375991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9341275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